主爱蒙恩。

(馬來西亞主徒會2日訊)八打靈圣依納爵堂教友人數眾多,一直以來都需要更多的神職人員關懷。然而,圣依納爵堂神父們需要負責中文與英文不同語言背景的教友牧靈,因此只有兩位神父負責該當根本就是很大的負擔。進年以來,也有許多從外地來到吉隆坡求醫的華裔教友,由于需要良好的溝通媒介幫助領受圣事,因此在諳華文神職人員極少人數的吉隆坡總教區,主徒會的神父擔負了這使命,因此圣依納爵堂的兩位華人神父,除了本堂的堂務以外,對于其它區域的華裔照顧牧靈也不可忽視。
圣依納爵堂本堂主任陳聰敏也貴為主徒會馬來西亞會省會長,因此修會會務纏身,也有走不開的時候。因此,很多時候的工作都落在副主任王安當神父的肩上。為一個堂務如此重擔的堂區而言,需要更多的人手才是。因此,黃天賜神父在總主教的許可下,于
黃天賜神父擁有羅馬傳信大學傳教學博士學位,也曾在八打靈剛恒毅研究中心擔任該中心的主任。上任八打靈圣依納爵堂副主任前,黃神父在臺灣從事修會內部的翻譯工作,也在天主教輔仁大學神學院任教傳教學。因此,馬來西亞教會難得擁有如此博學的諳華文的神父,也是天主給馬來西亞華文教會的特別祝福。
「天主的正義因對耶穌基督的信德而顯示出來」(參閱羅3:21-22)
親愛的兄弟姊妹:
每年四旬期,教會邀請我們根據《福音》的訓誨,真誠地審視自己的生命。今年,我希望就「正義」這主題思想與你們分享一些反省。在此,讓我以聖保祿向羅馬信徒所闡述的道理開始:「天主的正義因為對耶穌基督的信德而顯示出來」(參閱羅3:21-22)。
正義:「向每個人給予其應得的」
首先,我想反省一下「正義」的意義。根據公元三世紀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Ulpian)提出的著名論述,這名詞通常表示「向每個人給予其應得的」(dare cuique suum)。然而,這經典定義實際上並沒有明確說明,到底要給予每個人甚麼「應得的」。人類最需要的並未能得到法律的保證。為使人類活得豐盛,有些較固有的東西必須只能像恩典一樣賜予人類:我們可以說,人類靠那份只有天主才能傳遞的愛生活,因為祂照自己的肖像、按自己的模樣創造了人。物質生活當然有用和必要——事實上,耶穌本人就切盼要治好病人、讓跟隨自己的群眾吃飽。即使在今天,耶穌亦定必會譴責人類的冷漠,導致數以億計的人因缺乏食物、水和藥物而死亡。可是,「分配式」正義不能給予人類其「應得的」全部。正如人類需要麵包,人類也更需要天主。聖奧思定(Saint Augustine)指出,如果「義德是給予每個人其應得的……那麼,當人類離棄真天主時,人類的正義到底在哪裡呢?」(《天主之城》"De civitate Dei" XIX, 21)。
不義的原因是甚麼?
在《聖經》中,聖史馬爾谷記述下面一段耶穌的話。當時法利塞人和經師跟耶穌爭論甚麼是潔淨、甚麼是不潔。耶穌對群眾說:「不是從人外面進入他內的,能污穢人,而是從人裡面出來的,才污穢人。……凡從人裡面出來的,那才使人污穢,因為從裡面,從人心裡出來的是些惡念 」(谷7: 14-15, 20-21)除了關於食物是否潔淨這基本這問題以外,我們從法利塞人的反應中發現,人的內心藏有持久不變的誘惑:就是把罪惡根源歸咎於外在原因。實際上,不少現代觀念都假定:既然不義來自「外面」,為使正義得勝,只須把阻礙達致正義的外在原因消除就足夠。正如耶穌警惕說,這種思維方式既天真又短視。不義是罪惡的果實,並非僅僅基於外在根源;其來源存在於人的內心。在那裡,我們察覺到與罪惡曖昧勾結的種子正在萌芽。在《聖詠集》,作者懷著懊悔的心情承認:「是的,我自出世便染上了罪惡,我的母親在罪惡中懷孕了我」(詠51:7)。誠然,人類因原罪而變得軟弱,因為原罪損害人類與天主和他人共融的能力。
人類本性樂於與他人慷慨分享,但卻在自己的內心發現一種奇怪的引力,促使自己封閉自守,並且把自己置於他人之上、與他人為敵:這就是利己心,是原罪的結果。亞當與厄娃受到撒殫的哄騙而違抗天主的命令,摘下園裡那神秘果子吃了。原祖違命,以猜疑和競爭心取代對天主愛的信任;又以渴望佔有和一意孤行取代接納天主聖意和信任天主照顧(參閱創3:1-6),結果畢生感到憂慮不安、愁煩不已。到底人類如何才能擺脫這私念,欣然接納愛?
正義與希伯來文Sedaqah
在以色列古訓,其中的重要思想是,百姓要對那位「從塵埃裡提拔弱小的人」(詠113:7)的天主懷有信德,並且要公平對待近人;兩者之間的關係根深蒂固。本身表示「義德」的希伯來文sedaqah把此點清晰表達出來。事實上,sedaqah意味一方面完全接受以色列的天主之聖意;另一方面公平對待近人(參閱出20:12-17),特別是窮人、外方人、孤兒、寡婦(參閱申10:18-19)。不過,這兩重意義彼此相關,是因為向窮人施予為以色列人來說,正是向那位憐憫百姓不幸的天主感恩圖報。天主在梅瑟帶領以色列子民走過紅海後,在西乃山把十誡交給梅瑟,這並非偶然發生的事情。百姓聽從上主的法律預先假定,對那位先聽見自己的百姓「發出的哀號」,而「要下去拯救百姓脫離埃及人的手」的天主懷有信德(參閱出3:8)。 天主關心窮人的哀號,並且要求人們聽從祂作為回報:祂要求人們公平對待窮人(參閱德4:4-5, 8-9)、外方人(參閱出22:20)、奴隸(參閱申15:12-18)。為了達致正義,我們必須捨棄人人自主的錯誤觀念,因為這觀念導致與他人隔絕,是不義的根源。換言之,我們需要的是比天主偕同梅瑟所完成的「出谷紀」更深刻的體驗,也就是心靈的解放,這單靠法律是無法實踐的。那麼,人類還有希望獲得正義嗎?
基督:天主的正義
《福音》積極回應人類對正義的渴求,正如聖保祿在《羅馬書》強調:「但是如今,天主的正義,在法律之外已顯示出來……天主的正義,因為對耶穌基督的信德, 毫無區別地,賜給了凡信仰的人, 因為所有的人都犯了罪, 都失掉了天主的光榮, 所以眾人都因天主白白施給的恩寵,在耶穌基督內蒙救贖,成為義人。 這耶穌即是天主公開立定,使他以自己的血,為信仰祂的人作贖罪祭的 」(3:21-25)。
那麼,到底基督的正義是甚麼?最重要者,基督的正義就是來自聖寵的正義,在當中並非人類能改過自新、治愈自己和他人。「贖罪祭」傾流自基督的「寶血」,表示並非人類的犧牲免除自己的罪責,而是天主充滿愛的行動,把自己慷慨付出到極致,甚至自己承受人類應得的「咒罵」,好能把天主應得的「祝福」作為賞報賜給人類(參閱迦3:13-14)。然而,這說法馬上招致異議:如果義人為罪人喪命,而罪人卻領受義人本應得到的祝福作為回報,那麼,這是怎樣的一種正義?這難道不是意味著每個人領受到與其「應得的」剛好相反?實際上,在此我們找到天主的正義,那是與人類的正義有天淵之別。天主已經以自己的兒子為我們付出了交換的代價、一個相當高昂的代價。在十字架的正義面前,人類或許內心產生反感,因為這反映人類並非自主的生命,而是需要天主方能充分實現自我。皈依基督從而相信《福音》,最終的含意就是:擺脫自主的錯誤觀念,從而發掘和接受個人需要,也就是需要他人和天主、需要祂的寬恕和友誼。
因此,我們明白到,信德完全有別於令人感覺良好的俗世思想:我們要謙抑自己,方能接納每個人需要天主把自己從「屬於我的」釋放出來,然後把「屬於祂的」無償地給予我。這點特別體現在修和聖事和聖體聖事之中。幸得基督的行動,我們才能進入「最偉大的」正義,也就是愛的正義(參閱羅13: 8-10)。在種種情形下,愛的正義形同債戶,而非債主,因為人類已經領受到比預期的多。
基督徒通過這深刻體驗而加強信德,甘願貢獻自己,創造正義的社會,讓所有人根據人類的尊嚴,領受賴以生存的一切,並且讓正義因愛而更見生氣勃勃。
親愛的兄弟姊妹,四旬期會以逾越節三日慶典結束。今年,我們將會慶祝天主的正義,也就是愛德、恩寵、救贖的滿全。但願這贖罪期成為每個基督徒真正皈依的時間,也成為深切認識基督奧蹟的時間,因為基督到來履行一切正義。謹此衷心賜予你們宗座遐福。
教宗本篤十六世
撰文/王安當神父
華人農歷新年即將到來,家家戶戶都忙著辦年貨,有的大掃除,也有家庭為家的硬體設備添加新的東西等。這幾天也乘著農歷新年來臨之際,我特別到百貨公司逛了一回,看看一般人在這特別的佳節里所需要的或想要的東西有哪些。因為在百貨公司或大賣場里的東西,往往都是一般人生活上的需求。
我想在農歷新年最常見的一件事,就是大多數的人會為自己或家人買一套新的衣服,說到底買衣服沒什么特別的意義,就是穿件新的衣服,就是為過新年而已。所以,家里大多數的衣柜里塞滿了很多只不過一年穿了兩或三次的新衣服。
買衣服確實很值得我們去反省到底生活中的所需,是最基本的需求或是只不過是『想要』而已的心態。衣柜里的衣服正是我們可以反省的好題材。
然而,四旬期也隨著農歷新年的腳步到來。我覺得農歷新年與四旬期的相逢是一件好事。主要原因是可以讓我們反省自己在信仰中的過去一年里,是否有進步,或者有更多需要求進步的地方。農歷新年也是我們除舊迎新的大好機會,我們不但是反省生活中的點滴,為基督徒而言更是信仰不斷更新的神圣時刻。
我們在農歷新年為自己添加了新的衣服,那么為何就不為自己的信仰生活打好基礎呢?藉著四旬期的開始,教會邀請我們所有的基督徒在這特別的時期內悔改。我們確實需要悔改,因為我們在生活中屢次遠離了天主愛的教導。
在以色列及猶太人的傳統里,可以透過圣經看見有人撕裂自己的衣服。這表示著基督的傷心,或者基督的憤怒才會有如此的動作。我們也可以看見先知所到之地,因著先知的悔改的宣講,人們都是頭上撒灰,坐在地上,撕裂自己的衣服,表示懺悔,為獲得天主仁慈的寬恕。
同樣的,我們今日的基督徒也應當記住自己是從『灰土』而有了軀體,又天主的一口生『氣』而有了生命。因此,我們有必要坐在灰土上去反省我們的思言行為,意思是我們需要沉淀自己的心,透過軀體與思想所行的種種事情,去看自己在成圣的道路上,是否按天主的旨意生活。
衣服雖然可以掩蓋或點綴我們的身體,但在痛悔中被撕裂,這表示我們理當毫無保留地向天主揭露自己的罪惡;不過,這顯然還不夠,天主還要求我們撕裂我們的心,因為人的心是充滿著天主給予的智慧,應受到天主的指示,不過卻是選擇善與惡的重要關鍵點。罪是因為我們的心遠離了天主,離開了天主愛的軌道。當我們濫用了天主給的自由意志,那么我們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有所交代。
因此,我們的悔改不但是要撕裂衣服而已,更是要撕裂我們的心。
(梵蒂岡電臺訊)
度獻身生活的人是教宗所稱的“效法耶穌的人”,他們選擇追隨基督,可能會因一句話,一次聚會或一個警句而被一種特恩所捕捉,因此放弃了家庭的溫暖、多年的個人計劃、物質上的安全、對社會地位的尋求,而去追求那個不可抗拒的內心呼喚。他們個人的歷史便成了普世教會的歷史,成爲福音在兩千年來組建的巨大鑲嵌畫中的一個楔子。教宗本篤十六世非常敬重奉獻生活的特性,稱這種生活“一心一意追隨基督”。教宗在2006年的度奉獻生活日爲旅居羅馬的男女修會會士修女們主持的感恩祭中指出:
“事實上,耶穌所度的順從和獻身于天主的生活,就是天主與我們同在的活生生的象徵。因此,獻身事主、爲弟兄服務的人的具體奉獻,也成了天國臨在今日世界的有力標記。他們把自己完全交在基督和教會手中,就是以我們今天的人所能瞭解的言語,清楚有力地宣報天主的臨在。”
對度奉獻生活的選擇經常被稱作“光的禮物‘、“有特權的道路”,這種生活表現出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各不相同,但是所要求的是同一個反應:“毫無保留”地回應天主的召叫。教宗在2007年的度奉獻生活日談到度這種生活的人說:
“他們以自己的榜樣向一個往往迷失方向,但實際上却越來越尋求意義的世界宣布,天主是生命的主人。爲天國的緣故選擇服從、貧窮和貞節,指出對物和人的依戀和愛無法最終滿足人心;塵世生命是與天主淨配‘面對面’地相會多少有些長久時間的一段期待。”
爲教會來說,獻耶穌于聖殿瞻禮是感謝耶穌的一個機會,他在20個世紀中從未間斷地在許多熱愛福音的人心中點燃熱火。昔日天主聖神在各修會會祖心中點燃的火,今天在他們神子的心中閃耀著 “新光”。教宗在2008年這個瞻禮的機會上指出:
:“天主聖神召喚某些人徹底地度福音的生活,幷把這種生活變爲慷慨跟隨基督的方式。修會家庭于是産生。這樣的生活也成了天主聖言活的注解。梵蒂岡第二届大公會議說:獻身生活神恩德接踵而來,就是基督臨在每個世紀的標志,就像一部活的福音以始終新穎的方式在現身說法一樣”。
教宗又在去年度奉獻生活日提到聖保祿的榜樣,說他屬于‘神秘建設者’的那一群,這一群人的生命既是默觀也是行動,向天主和兄弟們開放,有效地爲福音效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