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3日 星期日

復活節快樂

耶穌復活了,我們都以一顆快樂的心慶祝這信仰的奧蹟。


在此祝福各位:


復活節快樂


主徒會馬來西亞省會全體會士敬賀

2008年3月21日 星期五

聖週五── 耶穌受難日默想

耶穌的死亡和人類有著密切的關係。耶穌的死正與人類的七情六欲有關連。兩千年前的士兵及相關宗教領袖迫害耶穌也正是為滿足自己個人的利益。他們知道耶穌是誰嗎?或許知道或許假裝不知道。要是他們都認出耶穌就是天主子的話,為何還要釘死耶穌呢?同樣的,要是我們都承認耶穌就是天主子,那麼我們就該拋棄七情六欲,私欲偏情等,努力在生活中聖化生活。

默想連線:http://tw.youtube.com/watch?v=PsOkzUyrP3k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包裝

撰文/王安當神父

前幾天出席了堂區的某個會議。在會議中突然有人說教會的禮儀需要包裝起來,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來參加禮儀。原來部分的領袖也早已觀察到來參加教會禮儀的人不是很踴躍,主要認為教會的禮儀不夠創新。

我沒聽過禮儀需要包裝的說法,在神學院上了幾年的課程也沒聽過這樣的說法。靜心聽完不同人針對禮儀的說詞,心中浮現出的疑問是「為何禮儀需要包裝」?難道教會的生活也需要包裝嗎?於是我問了一個問題:教會禮儀需要包裝才能吸引人嗎?

包裝是人類一直以來的一種吸引他人注意力的手法,主要是藉著外在的「耀眼」而抓住了他人的目光,且使對方對該物產生某種的興趣,因而有好奇心及主動去接觸的潛能與實現的過程。為什麼需要包裝呢?說到來也就是因為不夠自信罷了。要是這東西真的有那麼樣好的價值,即便不用包裝也能吸引人的注意。

教會的禮儀還需要包裝嗎?當然是不用。教會的禮儀生活是一種個人對神的委身與崇敬,是個人回應天主的邀請的聖召,是一種生命的經歷,因此不需要包裝。禮儀能否讓人因而經驗天主在人身上的運作,這是有賴於個人對天主的開放。天主在不同人的身上有著不同的召喚模式,甚至為每一個人都有著不同的與主相遇的經驗。基督臨在教會的禮儀中不是因為人的假想,而是祂本身就能自由穿越時間和空間,超越人的理智而鑒臨於教會禮儀之中。

教會禮儀不需要包裝,而是需要每一個人有一個開放的心,讓天主與你相遇。因此,打開心門吧,讓天主聖神進入你的生活吧!

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復活前夕守夜禮的意義

復活前夕守夜禮的意義
禮儀年的最高峰
聖週六守夜禮的舉行是基督受難奧跡與復活奧跡之間的關鍵:這神聖之夜的隆重慶典,一方面追念主的死亡,與聖週五密切的相關:一方面慶祝主的復活,已經是主日的開始。主日是三日慶典的第三日,也是五十天復活期的第一日。耶穌的死與復活不可分離,是一個救贖奧跡,一個整體的兩面。此守夜禮,同時是逾越節準備期的結束,是耶穌死亡奧跡的完成,也是對祂戰勝死亡而光榮復活的五十天慶祝期旳開始。因此在聖週六「復活宣報詞」中,稱這一夜是「神聖的一夜」,因為「它為我們驅逐邪惡,滌除罪過,使墮落者痛心悔改,給憂者帶來了喜樂」;又稱為「幸福的一夜」,因為「天上與人間又走上合一之路,天主與人類再和好如初。」


神聖守夜禮之母
守夜祈禱是教會古老的習慣,聖週六的守夜慶典幾乎確定是始自宗徒時代。猶太人早已有在逾越節前夕舉行逾越節晚餐的禮儀。耶穌與宗徒們的最後晚餐,也正是猶太人的逾越節晚餐(參閱路:二十二,7—13),這晚餐是逾越節慶典的中心。猶太人很早就重視這一夜,而舉行守夜禮。因為「這一夜是上主領他們出離埃及所守的一夜,也是以色列子民世世代代向上主常守的一夜」(出:十二,42)。基督徒的復活節是新的逾越節,但是基督徒的守夜,是因為在這一夜「耶穌基督摧毀了死亡的鎖鍊,凱旋地走出了陰府,真正的代罪羔羊為我們作了祭獻,祂的寶血保護閤家平安」(復活宣報詞)。
聖奧斯定稱此復活前夕之守夜為「一切神聖守夜禮之母」。一九七O年所出版的新禮彌撤經書論及此守夜禮說:「依據極古老的傳統,這一夜是為上主守夜而定」(出:十二,42)。福音(路:十二,35—37)也勸告我們要如同忠實的僕人,手持油燈,等待著主人的歸來,如此當祂歸來時,看到我們守夜不寐,將邀請我們與祂共餐。復活前夕這種古老的守夜禮是後來主日守夜以及其他守夜禮、包括聖誕節守夜禮的原始模式。此守夜禮比其他任何守夜禮更為重要。


光的慶節
光明是喜樂的象徵。復活期是教會喜樂洋溢的時期:因為人類因耶穌的死而復生得到了救贖。這種喜樂源自復活前夕之夜。
這一夜可以說是光的慶祝。慶祝的中心是一支以大型復活蠟燭來代表,每個教友手持一支小蠟燭,這小蠟燭是從大蠟燭之燭光取火點燃,象徵每個人的成義是由基督而來的。大蠟燭象徵基督。祂燃燒自已、照亮他人,在黑暗中照亮人應走的道路。聖奧斯定把此象徵基督的蠟燭比作在曠野裏領導以色列人的雲柱或火柱(出:十三,21):「上主白天在雲柱要給他們領路,夜間在火柱裏光照他們。」基督在我們塵世的生活中也好像此雲柱或火柱領導我們。最初這種迎光禮只是點燃燭光,以開始守夜禮。以後逐漸納入降福和祝聖蠟燭的禮節,以及在蠟燭上刻劃十字,希臘字的「開始」與「終結」,年代數月字,以及插乳香釘的禮節等。使人透過具體旳圖像、標記認識耶穌和祂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尤其是祂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所做的犧牲。這支復活蠟燭可以說象徵基督的身份、使節,以及祂完成的救贖工程。祂是「世界之光」,照耀整個人類,在黑暗的世界放射愛的光輝。


入門(教)慶節
古代望教友通常在聖週六守夜禮中接受洗禮,或稱入門聖事:透過洗禮,望教者進入主的奧跡中,也能領受其他聖事。入門的開始儀式,古代時是在聖週六早晨舉行,先有背誦信經禮(Redditio Symboli),然後行最後驅魔禮,繼行敷聖油禮:在東方教會中為全身敷油,在西方則只在肩膀與胸部。此後候洗者一天的時間等待著這神聖之夜的來臨,他們清楚知道將藉洗禮獲得重生。洗禮在最初幾個世紀通常是在授洗室(小型的聖堂)舉行。在裏面有聖洗池,候洗者要脫衣進入水池受洗,然後出來,穿上白衣。這時他們好似新生的嬰孩,純潔無玷。聖奧斯定稱他們為「才誕生旳嬰兒,在基督內的孩童,教會的子女…...」。這種入教儀式,也可以說是起死回生的儀式,是在夜間舉行,基督是在夜間復活,因此候洗者在夜間與基督一起復活是很適當的。聖週六的守夜禮正是候洗者與基督同死同生的好時機,是候洗者的入門慶節。時至今日,教會仍然希望洗禮(至少主要部分)在聖週六守夜時舉行。


復活節前夕守夜禮的起源
聖週六由於是耶穌安葬於墳墓中的日子,初期教會並沒有特別的禮儀。這一天的思想集中於基督的死與安葬,因此應是一個哀慟與守齋的日子。重要的禮儀是夜間旳祈禱聚會,以感恩祭為其高峰與結束。
因此,古代慶祝復活節的主要成份有守齎、祈禱聚會、誦讀新舊約聖經、感恩祭、愛旳聚餐。其主要禮儀特點是在夜間舉行,因此,從古代傳下來的復活節禮儀均帶有夜晚舉行的特色。

洗禮的舉行
教會很早就注意到聖洗聖事與逾越奧跡的密切關係。聖保祿曾經教導(羅:六,1—5),一個人受洗是與基督同死、同被埋葬,並與復活的基督分享新生命。因此古代教會喜歡在主日給人授洗。第四世紀初(三一三年),教會獲得了和平,皈依基督者甚多,復活前夕成為一年中最隆重的授洗之夜。當時的四旬期與所謂「望教期」(Catechumenate)相配合,到復活前夕結束望教期,而給望教者授洗。這時期是為準備成人入教之要理講授以及「釋奧」要理講授的黃金時代。聖安博、耶路撒冷聖啟祿、金口聖若望、聖德奧道、聖奧斯定等給我們留下了不少此類的要理。就是在此時期形成了守夜時的授洗儀式,以及復活節八日慶期的禮節和經文:到聖洗池的遊行禮、祝聖付洗用水的經文、候洗者脫衣、三次浸入水中與三次表明信仰、敷聖油(Chrisma)、穿上白衣,然後由主教行堅振,之後回到大教堂,舉行感恩祭,新教友首次與其他教友參與逾越聖筵。
從第六世紀開始,在羅馬成人洗禮已變得少見(大多數人民已成為教友),嬰兒洗禮逐漸成為普遍旳習慣。然而嬰兒洗禮通常獨立舉行,從第十世紀始,一個普通旳規定;嬰兒出生後應盡快受洗。因此復活前夕,通常不再有洗禮的舉行。但是守夜禮中,一直保留祝聖水的禮節,八日慶期中提及新教友的經文也未曾有所改變。在東方教會中,自從第十一世紀始,復活節的禮儀就失去了入門聖事的特點。


復活蠟燭點燃禮
古代耶路撒冷及羅馬教友家庭中夜晚原有點燈,迎接光的習慣,聖業樂(熱羅尼莫)曾寫信給萊達,勸她「點上燈奉獻晚祭」,點燈時要說:「基督之光」,其餘的人答:「感謝天主」。教友把這種晚間之光視為基督「世界之光」的象徵。教友每天晚上,尤其在與親友開始晚筵時,舉行這種迎光禮。此迎光禮由家庭進入到教會禮儀中,尤其聖週六守夜禮儀中艾特利亞聖地遊記(第四世紀)中紀載,當時在主復活教堂中守夜禮或晚禱前均有燭光禮:點燃並降福蠟燭與燈,燭火是取自聖墳旁邊的常明燈。象徵光的來源是基督。
在東方教會中,第五世紀的一本「聖經選讀」曾提到這源自耶路撤冷的古老儀式;先點燃蠟燭,然後開始復活節守夜禮。之後西方教會也逐漸採用了這種儀式,而加入一些新的成份。最初為復活守夜備有兩支大蠟燭,置於聖洗池或祭台旁。聖週星期四,教堂中所有燈裏的油要倒入三個大型的掛燈中,懸在一隱密的地方點燃,直到守夜禮時。兩支大復活蠟燭即是由此燈取火點燃。今日在新禮中仍保存的一支大型復活蠟燭祝聖儀式源自高盧(今法國)一帶的禮節。直到一千年時,祝聖禮節只是簡單地劃十字聖號。到十一~十二世紀才引進了其他禮節:插入五個乳香釘、祝福經文、年代的數字等。
在第四世紀時已有在復活蠟前唱「蠟燭讚」的習慣。古代傳統認此首讚美詩為聖奧斯定所寫,但依學者意見,此詩可能源自米蘭的禮儀,或許是聖安博旳作品,也有學者以為此詩亦源自高盧禮儀。這首讚美詩、這支蠟燭以及祝聖儀式,以詩詞及具體的方式紿教友們揭示復活節的主要神學意義。


降福新火及燭火遊行
第十二世紀以前的羅馬禮儀中,並無降福人的禮節。但西歐一帶第八世紀時已有此習慣。最初教會只把此儀式作為一種聖儀(Sacramentalium),以取代當時教外人在春天點火敬神,以求豐收的習慣。擊石取火也是古老的習慣。第十世紀時西歐已有很多地方開始舉行降福新火的禮節。最初不但在聖週六晚間,而且聖週四、五也降福火,是為了得到一些亮光以進行晚間的禮儀,因為當時已有在聖週四晚上熄滅所有燈光的習慣。
十二世紀的羅馬教宗專用禮書才首次編入聖週六降福火的經文,以及「基督之光」(復活蠟燭)的遊行。在第十三世紀時,或許受耶路撒冷禮儀的影響,羅馬教會又引進了三叉蠟旳禮節:這蠟燭首先由降福過的新火點燃,然後再以三叉蠟旳火點燃復活蠟。此禮在一九五一年聖週禮儀改革時被刪除。新禮是由降福的新火直接取火點燃復活蠟。



復活前夕守夜禮的儀式
聖週六守夜慶典置於復活三日慶典的中心。在復活前夕,教會守夜不眠,等待著基督的復活,並以聖事來慶祝。此前夕的全部慶祝儀式應在夜間舉行,始自黃昏後,結束在天明前。復活前夕的守夜禮本質上就是夜間的慶祝。大多數的團體在天亮之前的時間舉行。守夜禮分四個主要部分;燭光禮,聖道禮,洗禮,聖祭禮。


燭光禮—守夜禮的開始
祝聖新火與復活蠟燭
民眾聚集在聖堂外,圍繞著一堆木柴火,主禮與輔禮者身著白色禮服來到火堆或火盆前,向大冢致候,並簡短地介紹此夜晚的禮儀。然後就祝聖新火,並求天主在我們心靈上燃起嚮慕天鄉之情、分享永恒之光。舊禮以擊石取火來燃起新火,中世紀時認為此火象徵基督。火具有溫暖、光照、潔淨以及破壞等自然的能力。以象徵的方式也可應用到基督身上,祂是「世界之光」,祂旳使命是來「把火投在地上」。
然後祝聖復活蠟燭,主禮在此蠟燭上刻劃十字,希臘字阿而法(第一字母)及奧梅加(最後字母),本年度的數字。刻劃之後,主禮又將五枚乳香釘,依十字形式插入聖蠟中。行此禮時所唸的經文指出其主要意義:「基督過去和現在,元始和終結,阿而法和奧梅加,時間屬於祂,世代也屬於祂,願光榮和權力都歸於祂,直到永遠。阿們。」插五枚乳香釘時唸:「願我們的主基督,因祂神聖的光榮的五傷,助祐我們、保護我們。阿們。」因此,這復活蠟燭實際象徵基督,祂是人而天主的救主,為救人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最後,主禮以祝聖的新火點燃復活蠟燭,並且同時說:「願光榮復活的基督以祂的真光驅散我們心靈的黑暗。」這點燃的大蠟燭象徵死而復活進入光榮中的基督。祂犧牲了自己,卻為世人帶來了光明。


燭光遊行
點燃復活蠟燭後,執事(如無執事,主禮)高舉蠟燭,高唱;「基督的光」,大家答唱:「感謝天主。」然後,大家在手持大蠟燭的執事領導下依次進入燈光全熄的聖堂。到聖堂內近門口處,執事高舉聖蠟再唱:「基督的光」,大家答:「感謝天主。」此時由復活蠟燭取火點燃每人手中的小蠟燭,一齊進入聖堂,走向祭台。執事到達祭台前,面向教友,第三次高唱:「基督的光」,大家做同樣答覆後,開亮聖堂內所有的燈,全堂大放光明。這是一個很美的燭光遊行禮。
這種遊行使我們想起以色列人在曠野中如何在火柱的引導下前進,邁向自由:也讓我們知道,我們在塵世的生活,須要跟隨基督「世界之光」向著永生邁進,才不致誤入歧途,就如耶穌親自所說的:「我是世界之光,凡是跟隨我的人,不會在黑暗中行走」(若;八,2 ),「我身為光明,來到世界上,使凡信我的,不留在黑暗中」(若:十二,46)。


復活宣報
執事將復活蠟燭置於燭台上,此燭台宜放在讀經台旁或祭台旁。它象徵基督臨住於我們的聚會中,然後執事在讀經台唱「復活宣報詞」:無論就內容或音樂來說,這是一首很優美的讚美詩,讚美天主的仁慈偉大,同時也是一篇向天主奉獻蠟燭的經文,以及對耶穌復活之喜訊的宣報。執事唱「復活宣報詞」時,大家均手持點著的小蠟燭,站立聆聽,象徵我們信友都是(藉洗禮)因耶穌死而復生的人,分享了祂復活的光輝。
復活蠟燭在整個復活期間將留置在祭台或讀經台旁,以後則放在聖洗池旁。這說明耶穌死而復活的奧跡興聖洗的密切關係。


聖道禮儀
這一夜禮儀中的讀經是全年禮儀中最長的。因為,一如讀經七後的禱詞所說,天主願意「以舊約和新約的訓言教導我們如何慶祝逾越奧跡。」
每篇舊約讀經後都有一篇答唱詠(聖詠或聖歌),這是我們聆聽聖經後所做的回應,表達我們的讚頌、感謝、祈求。然後以主禮的禱詞作結束。
舊約讀經後,念完結束禱詞,點燃祭台上蠟燭,主禮領唱「光榮頌」,同時可搖鈴或打鐘,表示復活的喜悅。
「光榮頌」是基督徒最好的逾越節歌詠。有很長的時期這首詩歌在西方教會中,只保留在這至聖之夜吟唱。這是一首表達喜悅與讚頌天主的詩歌,也特別表達我們對基督的信仰和祈求。
「光榮頌」唱完後,主禮唸本夜彌撤的「集禱經」,此經文指出守夜慶典的兩層主要意義:一方面,天主透過禮儀,以復活之基督的光輝真實地照亮了這至聖之夜,另一方面,我們藉此慶典洗心革面,成為天主的好兒女。
書信讀完後,全體起立,主禮領唱「阿肋路亞」,全體重唱一次。這是在度過四旬期之後第一次歡唱此「歡呼詞」。舊禮中,主禮要連唱三次,並且一次此一次聲調提高,以表示隆重。全體也重唱三次。依照默示錄(十九,1—6)所述,「阿肋路亞」是天上歡樂的凱歌,今夜基督徒用它來歡呼基督的勝利,祂戰勝了死亡、戰勝了魔鬼。


聖洗禮儀
降福付洗用水
講道後,進行聖洗禮儀。主禮到聖洗池旁(此池應位於大家可以看到的地方)。或到置於祭台間的水缸前(如無聖洗池)。如有領洗者,此時與代父母被召前來,由主禮介紹給大家。然後唱「諸聖禱文」,如果無人領洗,可省略禱文。唱完禱文後則進行降福付洗用水。降福經文取自古代禮書,但稍加修訂,以便舊約與新約中洗禮的預像更為顯著。在呼求聖神藉基督施神能充滿泉水時,主禮可將復活蠟放入水中,象徵聖神力量的降臨,也象徵領洗者藉著水與基督同死同生。


洗禮
降福水後,依常規進行洗禮,由棄絕魔鬼開始:如領洗者為成人,付洗後,也立刻給他付堅振。成人洗禮興嬰兒洗禮應分別施行,因為禮規不盡相同。
如果無人領洗,也不降福聖洗池,則只降福水,以供灑聖水之用。
付洗或降福水之後,自從一九五一年始,在此處主禮領導眾教友重發聖洗誓願,即棄絕魔鬼及明認信仰的誓言。然後,主禮向教友灑聖水,這是為使教友追念他們受洗的恩惠。主日彌撒前向教友灑聖水也有同樣的意義。
資料來源:http://www.catholic.org.tw/hnjesus/subjects/easter/eves.htm

《耶穌受難記》感動殺人犯向警局自首



《耶穌受難記》感動殺人犯向警局自首
  据央視全球資訊榜昨日報道,電影《耶穌受難記》上映一個月之際,這部影片再次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因為影片震撼人心的精彩演出,讓美國一位殺人犯投案自首。
今年1月19日,一位名為阿什里·威爾森的19歲女子,被發現死在自己的公寓中,死時已怀有身孕,所有的現場證据都顯示這是一起自殺案,因為阿什里在死前曾接受抗抑郁的藥物治療。
  然而,23日,一位名為丹·林奇的男子向當地警局自首,坦白自己是殺害阿什里的真正凶手。他說,在看完梅爾·吉布森執導的影片《耶穌受難記》后,心靈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反思自己的行為,他選擇忏悔。他承認自己是阿什里腹中胎儿的父親,并由于沒有做好撫養孩子的准備而對阿什里痛下殺手,事后小心地清理了現場所有可能留下的證据。
  26日,丹已經被正式逮捕,如果謀殺罪名成立,現年21歲的他將面臨在鐵窗下度過漫漫人生的命運。
摘自[北京娛樂信報],特此鳴謝!

2004年3月29日
《耶穌受難記》震撼心靈 一新納粹自首
  中廣网北京3月30日消息 近日,一名挪威新納粹分子在看完梅爾·吉布森導演的新片《耶穌受難記》后,向警方投案自首,承認十几年前制造過兩起爆炸事件。他是看完這部影片后投案自首的第二個人。
  据路透社3月29日報道,現年41歲的約翰·奧爾森是上周末去看《耶穌受難記》的,當看到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場面時,心靈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對自己的行為表示忏悔,于是跑到警察局投案自首,承認在1994-1995年間制造過兩起爆炸事件,但是當時并沒有人在爆炸中死亡。
  目前,警方准備以縱火罪起訴奧爾森。奧爾森的律師告訴記者說,的确是這部影片感化他去自首的。
  据報道,電影《耶穌受難記》上映一個月之際,這部影片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26日,美國德克薩斯一名殺人犯在看完這部影片后向警方自首,承認殺死一名19歲怀有身孕的女子。
摘自[國際在線],特此鳴謝!


美一搶匪看《耶穌受難記》感悔意出面自首
記者:林毓芝 報導
  美國加州一間手机專賣店,不久前遭到小偷入侵。由于小偷沒有留下任何證据,讓警方傷透腦筋。沒想到,不久后店家竟然接到小偷自首的電話,追問之下,原來小偷是看了宗教電影《耶穌受難記》之后,深受感動,決定改過自新。
  畫面中這名20歲的男子賓漢,就是趁著店里沒人的時候,破門而入,偷取手机專賣店里的現金。
  犯案現場留下滿地的碎玻璃,卻沒留下任何犯罪線索,警方對案情一籌莫展。沒想到,店家竟然接到小偷自首的電話,小偷滿心愧疚的跟店家忏悔,表示是他偷了那些錢。
  賓漢對自己的行為非常后悔,他說他是因為看了《耶穌受難記》,深受感動下,決定要徹頭徹尾改變自己。
  店家對于電影居然有這么大的影響力,感到相當惊訝。手机店老板哈森說:“我覺得這真的讓人印象深刻,小偷跨出第一步改變生活,期盼我們能看到他真心向善。”
  小偷賓漢去年才因為邊開車、邊沿途向路人開槍掃射而遭到逮捕,現在又因偷竊罪得再次入獄,店家只希望賓漢真的能浪子回頭,重新好好做人。
摘自[TVB新聞],特此鳴謝!

2008年3月15日 星期六

聖枝主日


在聖枝主日即耶穌苦難主日中,教會要我們默想耶穌君王的凱旋和耶穌的受難與死亡。從中我們也可探討我們的人生以及我們一生該如何追尋。禮儀中,讓我們體會那位「奉上主的名而來的」騎在驢駒上,受到群眾的歡呼,類似凱旋的模樣進入聖城耶路撒冷,亦即要帶領我們進入人生之福地,人們的得救。「奉上主之名而來的,應受讚頌!賀撒納歸於至高的天主!」(瑪廿一,9)也就是一切榮耀應歸於至高的天主。正如所說的:「這『大喜訊』的來源就是救主的誕生;但聖誕節也啟示了每一個人誕生的全部意義,因此伴隨默西亞誕生而來的喜樂,也就成為每一個孩童誕生人間時喜樂的基礎和實現(參閱若十六,21)(「生命的福音」)通諭1」。任何一個誕生的嬰孩都是奉上主名而來這世界的,因為「萬物是藉著祂(天主聖言)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沒有一樣不是由祂而造成的」(若一,3)。因此,奉上主名而來的基督今天將帶著我們,進入得救的行列,祂所展現的,正是降生成人的人的價值,人性的高貴,人性的尊嚴。祂如同君王一般要受到歡呼尊重,但更重要的是,祂要帶領跟隨祂的,聽從祂的話語的人,進入上主的聖城,進入我們人生的福地,得到永生的保証與實現:因為「永生就是認識天主,唯一的真天主,和祂所派遣來的耶穌基督」(若十七,3)。因此,我們也一樣,本身先應保持人性尊嚴,而後帶領那些因我們的行為而認識天主和耶穌基督的人,進入人生的福地,猶如亞巴郎一樣,成為萬民的福源。然而,如欲帶領萬民進入福地,則必須如耶穌一樣,「自謙自卑,服從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二,8),因為「默西亞必須受這些苦難,才進入祂的光榮」(路廿四,26)。因此,今天耶穌也願意以祂具體的行動,來帶領我們走祂的默西亞使命的道路。瑪竇所記的吾主耶穌基督的受難史,是由依斯加略人猶達斯出賣耶穌作為開始,一再顯示,人類如果一味地追求世俗的事物,以致於「兄弟要將兄弟,父親要將兒子置於死地,兒女也要起來反對父母,要將他們害死。旦你們要為了我(基督)的名字,要為眾人所惱恨,唯獨堅持到底的,才可得救。」(瑪十,21~22)。達味也說:「甚至我最信賴的知心好友,同桌共食的,也舉腳踢我」(詠四0,10)。但出賣耶穌,出賣人性高貴面的人則是有禍的:「人子固然要離開世界,但是出賣人子的那個人卻是有禍的!如果他沒有出生,為他更好。」(瑪廿六,24)。在面對苦難與死亡的威脅,在山園祈禱中,基督也表現祂人性一面的恐懼與恐慌,因此,祂也向天父祈禱說:「父啊!若是可能,就免去我這杯吧!但不要照我的意願,而要照的旨意」(瑪廿六,39)。順從天主的旨意,是基督獻給我們的最大禮物,使我們知道,我們的修德成聖力量之所在:即完全順從天主的旨意,因為也因此,「我幾時軟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時候」(格後十二,10)。然而,祂不忘要堅強祂的門徒,要他們醒寤祈禱,因為只有祈禱,我們才會有力量以抵抗誘惑:「你們警醒祈禱吧!免得陷入誘惑;你們的心靈雖然豪爽,肉體卻是軟弱的。」(瑪廿六,41)。當祂被捕時,更表示刀劍不能使人屈服,和維護正義。刀劍只會帶來殺戮、暴力。對於人的不正義的審判控訴,祂採取依撒意亞先知所預言的,受苦的天主的僕人的態度:「我將我的背轉給打擊我的人,把自己的面頰轉給扯我鬍鬚的人;面對侮辱和唾污,我沒有遮住自己的臉。因為吾主上主援助我,所以我不以為羞恥;我板著臉,像一塊燧石,因為我知道我不會受侮辱。」(依五0,6~7)。祂的死亡,卻是驚天動地,大地震動,岩石崩裂,但認識天主的猶太人卻只有驚慌,不知悔悟,而外邦異教徒的羅馬官兵,卻承認說:「這個人真是天主子!」(瑪廿七,54)。但最大的意義卻是:祂的死卻使「許多長眠的聖者復活了」(瑪廿七,52)。這也是我們默想基督受難與死亡的信德宣認:我信肉身的復活。

第二篇:在天主內收心



《恆毅雙月刊》第537集 2006年10月

第二篇:在天主內收心
撰文/江奇星神父
靜默祈禱要求收心,收心有兩個步驟或法門。
一、意識天主的臨在
天主本是無所不在、處處都在,不過許多人常常沒有這個意識。因此,在作靜默祈禱時,更要提醒自己,意識天主的臨在。
二、在天主內收心
聖女傅天娜教導:「一個人為聽天主的聲音,應當在她的心靈內有寧靜,意思是常在天主內收心。」(註解)
不正確的靈修法是「在自己內收心」,正確的靈修法是「在天主內收心」,二者有很大的差別喔!
在自己內收心不容易叫你「忘記自己」,在天主內收心卻容易讓你「忘記自己」。
在自己內收心只讓你「以自己為中心」,在天主內收心卻讓你「以天主為中心」。
在自己內收心只讓你「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天主內收心卻可以讓你「依靠天主的力量」。
在自己內收心只讓你「見樹不見林」,在天主內收心卻可以「見林又見樹」。
在自己內收心是「先尋找自己,再由自己中尋找天主」,這道路是費力不討好。在天主內收心卻是「先尋找天主,再由天主中尋找到自己」,這法門才是正確及有效的。

註解:《聖女傅天娜日記精華》傅文輝編譯,慈幼出版,2004年。伍、德行,一、修德緘默,139頁。

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第一篇:身體的克苦是靈修生活的印證


撰文/江奇星神父
現今的信友不喜歡多聽「克已苦身」的道理,認為是一種消極的靈修法。不過,談到建立靈修基礎,不能免除克已苦身,而且在不少情況中,克已苦身是必須的;例如:為克勝傳統所說的「三仇」,即世俗、肉身、魔鬼之誘,克已苦身更是不能少。

克已苦身不只是處於被動的防守狀態中,還要有主動進攻的精神。意思是說,不僅是等待私慾偏情興起時才開始努力,若在私慾偏情未興起時,就努力削弱這股勢力的活躍性,能更穩妥地克服它。

聖格來孟教宗(公元92-101年)曾說:「誰追求一切許可(無罪過)的享受,而想在引誘人犯罪的享樂前立即停止,那是妄想。」人是脆弱的,因此若沒有經過長期克已苦身的練習,當面臨考驗時,往往是不堪一擊。因此,有靈修經驗的人都知道,若不主動減少享受,是不可能削弱私慾偏情的活躍性。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真正投身於靈修的人,他們連合理的享受也儘可能減少;不僅減少,甚至放棄;不僅放棄,甚至主動尋找克苦的機會。

靈修傳統,以謹守五官為減弱私慾偏情活躍性之有效方法。福音對攻克肉情的教導,更以強烈的方式表達:「若是你的右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裏,為你更好……」(瑪5:29-30)。這段聖經可以這樣解讀:感官享受是可以犧牲的,永生卻不能因為感官享受而被犧牲。為躲避地獄,獲取永生,縱然犧牲了一切感官的享受,無論如何,依然是值得的!

守齋是克苦的一種具體表現,也是克修私慾偏情的良藥。適當的守齋,不會讓我們更脆弱,反而幫助我們的靈性更敏銳、更堅強。不過,為獲取聖神的更佳果實,守齋者若懂得同時謹守靜默,配合這種靜默,更能達到清心寡慾及心智清明的效果,也更有力量抗拒魔鬼的誘惑及欺騙。就如耶穌在守齋及守靜默時,更有力量抵擋魔鬼的誘惑。(參瑪4:1-11)

若沒有肉體上的克苦,不足印證心靈的克苦。不在五官(肉情)及身體上接受克苦磨練,卻以為自己是背十字架跟隨耶穌,是自欺欺人。

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世界天主教徒人數增加 達11億3千餘萬



世界天主教徒人數增加 達11億3千餘萬
時間: 2008/03/04
撰稿‧編輯:何宗龍 新聞引據:中央社


  根據教廷最新出版的「2008年宗座年鑑」,世界天主教徒、司鐸與修生人數都持續增加,其中以教徒的增加幅度最大,其次依序為修生與司鐸。  統計資料顯示,至2006年,全球天主教徒總數達11億3,100萬人,比前1年增加1,600萬人或1.4%。  天主教徒以居住在美洲地區最多,佔總數的49.8%;其次為歐洲的25%。擁有全球61%人口的亞洲,天主教徒人數則僅佔世界總數的10.5%。正在準備獻身鐸職,在各教區和修會修院中學習神哲學的修生,在2006年總共有11萬5,480人,比前1年增加0.9%。  修生人數仍以美洲最多,有3萬7,150人,佔總數的32%;亞洲居次,有3萬700人,佔總數的26.5%;非洲有2萬4,340人,佔總數的21%;歐洲則僅有2萬2,60008人,佔總數的19.5%;與大洋洲有976人,佔總數的0.8%。  司鐸人數也略微增加,2006年全球總共有40萬7,262人,比前1年增加851人或0.21%,其中78%在美洲及歐洲,亞洲僅佔12.5%,非洲8%。

回首七五话神恩


撰文/张少麟神父
前言
翻阅教会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时代,天主以不同的方式,召叫了诸多的圣人圣女,以不同的神恩去建设祂的教会--基督的奥体。圣方济以贫穷的精神为天国作证,圣依纳爵以特殊服从教宗的方式来愈显主荣,真福德肋撒修女在被遗弃的人身上服侍了基督。而刚恒毅枢机主教也不例外,在当时充满挑战的中国教会里,响应了一个不平凡的使命,在驻华宗座代表的职务中,为福传中华播种耕耘。
(一)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教会被外界认为是一个充满?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色彩的教会。其后遗症是来自于当初的「保教权」政策。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欧洲的教会也开启了向外传教的新页。同时,在政教关系密切的年代,公教国家的政权也有传福音的职责;因此,教廷将传福音的使命委托给当时海权实力强大的西班牙和葡萄牙。 原先十六世纪西班牙与葡萄牙二国对殖民地所拥有的传教保护政策,纯粹是为了协助传播福音;可是在人为的因素下,却演变成不断追逐殖民权势和利益的工具。中国传教区先是在葡萄牙的保教权下;十八世纪,随着葡萄牙帝国海上霸权的衰落,保教权又逐渐转至法国手中。而鸦片战争后,法国将传教自由、建立教堂自由等要求夹杂在不平等条约中。就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有了当时的传教乱象。 其实,早在十七世纪初叶,教廷已深感自身受到西班牙、葡萄牙政权对传播福音的一些负面影响,于是历经长久商讨和尝试后,教宗额我略第十五世于一六二二年成立了传信部(万民福音部)。传信部的成立主要是要从强权手中取回传播福音的使命,使这神圣的使命不为政治所用,沦为权力的工具。 此后,长达三百年的时间,教廷努力摆脱一切政治的力量,却屡遭强权所阻挡,迟至一九二二年,教宗碧岳十一世成功的派遣了刚恒毅总主教出使中国为首任宗座驻华代表,中国的教会才露出了一线曙光。
(二) 接获任命的刚恒毅枢机,当时仍为主教。临行前他拜别教宗、国务卿和传信部长,当时的传信部长王老松枢机殷殷叮咛:「尽力实现《夫至大通谕》(Maximum Illud)的思想。最迫切的事就是,及早召开全国主教会议。尽速动身。上船前,切勿泄露身份,以后就无关紧要了。」从他们对刚主教的嘱咐中,我们看到了列强的政治势力之强悍,同时也看到了教会对传福音的坚定精神与明智态度。 刚主教将他们的指示和通谕中的重要思想归纳成五点,记载于日记上,做为自己的理想和未来行动之方向: 宗座代表是纯宗教性的,不应带有任何政治色彩。 向众人表示友善,不论中国官员或外国使节。绝对保持自主,不袒护列强的政治利益。属于教宗,代表教宗。 圣座不务政治,政治却有时进入宗教圈里。这不过是偶然的,短暂的。 圣座在中国没有帝国主义的政治野心,列强的政治和圣座毫无瓜葛。圣座关怀中国,切愿中国强大起来,主张中国是中国人的。 教会称为至公的,因为教会事业只是服务。教会应由本地人作主教为原则。但初创时期,外籍传教士是不可或缺的。本地圣统制建立后,外籍传教士知道自己任务完成了,应立即束装他往,再拓展主的新园地。
(三) 刚恒毅枢机在中国担任宗座代表十一年的任期内,他一直积极地培育本籍的神职人员,而他的努力也终于促成本地圣统制的实现。他设立本籍教区、在上海召开第一届全国教务会议、遴选六位主教到罗马祝圣……,他所做的种种努力,无可否认,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为日后中国教会的圣统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然而,若要把基督信仰介绍给整个中华民族,只有健全的制度仍然是不够的。因此,刚枢机心中有了一个更务实的计划,他开始着手成立国籍修会。这个行动在当时确实是一项创举。 有两件事使他产生了成立一个国籍修会的想法。其一,在中国有一普遍现象,认为天主教是一个洋教,想要撕下这个黏贴已久的标签,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有本地的神职,必然有助于改变民众的印象。其二,教会需要有学识而精通中国文学的神父,刚枢机了解,学者在中国向来受景仰,享有崇高地位,但中国神父几乎整个年轻时期都在学习拉丁文,晋铎后又立刻从事传教工作,没有时间研究文学,而深度的文化修养对传播福音是不可或缺的准备,为此,积极栽培具有本国社会领导阶层文化水平的中国神父,实属当务之急。
(四) 这个想法也恰好响应了《夫至大》通谕中的思想:「各教区修院,应当从事较目前所教的更多一些;理应寻觅一批优秀青年,使他们晋升为司铎,但不要立刻去从事传教工作,而让他们去研究文学与科学。为达到这个目的,成立国籍修会是非常相宜的。」 刚枢机认为,虔诚而有学问的神父知道运用恰当而卓越的方法,把信仰的真理介绍给同胞,在教外人士之间也会受到尊敬。正如早期教会利用希腊哲人的哲学逻辑思想法则,把信仰介绍给西方的博学之士,同样孔夫子与其它中国贤哲的思想也能成为真理的跳板,把中国人导向基督。理性之光应当为超性之光打开一条坦途。 一九二五年教宗碧岳十一世颁布了《教会事业》通谕(Rerum Ecclesiae),这为刚枢机想要成立一个国籍修会更是一大鼓舞,因为通谕中更具体的提出:「应与本地文化及习俗相吻合的意愿,建立一个国籍男性修会。」就在这样的因缘际会下,「主徒会」于一九三一年三月三十一日正式在中国的宣化成立,取名「主徒会」,为的是纪念基督派遣门徒做前驱,以准备人心承受基督的福音。
(五) 一个修会的成立,除了它的首要及普遍目的外,也必有其次要及特殊目的,所以教会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修会出现。一般而论,任何修会的首要及普遍目的,不外光荣天主、成圣自己,但其特殊目的,便各自不同了。主徒会的首要目的也与众多修会一致,在于光荣天主及成圣自己,至于特殊目则为了向中华儿女传播福音。而这双重目的彼此相辅相成,也就是说,个人成圣是为达成福音之传播,而福音之传播也是会士成圣的方法与动机。
众所周知,修会组成多出于神恩,而最完整呈现神恩的方式往往是透过会规与会宪。其实,神恩不容易形诸于文字,但若不以文字表达又很难说明白。主徒会的会规与会宪中也清楚反映了修会的特殊神恩: 为中华儿女传播福音的职志 创立主徒会的刚恒毅枢机是驻华宗座代表,对于自己所派驻的中国有很深厚的感情,所以创会后,他期勉会士能矢志向分布天下之中华儿女传播福音,尤其是青少年及受压迫的穷苦群众。主徒会努力发挥这个神恩与要求,对海外华裔不遗余力地加以关怀和照顾,同时,也乐于向本地民族传播福音。 为中华儿女传播福音是主徒会的职志,尤其以需要华裔司铎服务的地区为优先,所以为散居各地的华裔侨胞服务,被视为修会之一项特殊责任。此外,对于本地圣召的培育也一直是修会的重点工作,以便逐渐建立以本地会士为主干之会院。 热爱圣体与效忠圣座的特质 就修会神恩而言,主徒会所一向重视的即「热爱圣体并效忠圣座」,修会创立者深知「天主之鉴临经由圣体与教宗,更具体地与吾人相处」。所以「热爱圣体」及「效忠圣座」始终是修会的重要精神依据。 虽然刚枢机来自意大利,不过,这不是主徒会强调「效忠圣座」的主要原因。当年厄玛乌的两位门徒认出主基督后,连夜赶回耶路撒冷,向宗徒报告他们的体认;为此,主徒会士也经常注视伯铎圣座,如圣安博所言:「那里有伯铎,那里就有教会。」奉教会合一的精神领袖伯铎为导师,因为地方教会不能与「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分离,而与圣座密切相系是反映这真实合一的具体方法,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为中华儿女进行神圣的福传工作。因为修会是为福传中华而成立,但也是教会团体中的一份子,与圣座的关系是地方教会在整体教会内的直接表达。 主徒会士从宣扬至圣圣事的敬礼中,充分流露出「热爱圣体」的一面。因为许多中华儿女尚未认识受难、复活的基督,而主徒会士「每天在分饼时认出祂」,这样的经验燃起热爱耶稣圣体之心火,这股热忱与力量是会士们以言行在教外人士中间传扬基督的内在动力。 探讨中国文学、哲学、宗教、伦理、传统的要求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传扬基督的福音,不能不具备良好的基础及有效方法。因此主徒会士「在投入传教工作之前,应先接受传教学之熏陶,努力学习当地之方言、文字、宗教、习俗。其中美好精华之处均应加以重视,并技巧地溶于信徒生活中,使教会落实为本土教会,因而具备大公教会之特色。」(参会宪20) 钻研中国的文学哲思、伦理道德,以便向知识分子传播福音,是许多传教士长期来所努力不懈的,为主徒会会士更是如此。圣保禄宗徒敢于雅典人前揭示未识之神,就因为他精通希腊文学。中国古代先哲,犹如那座无名之神的祭坛,可从孔孟或老庄出发,以求到达基督那里。所以,每位会士终其一生,应尽力从事学术研究、牧灵实习,以及在职进修。 修会神恩要求扎根于中国文化,但另一方面,「每位主徒会会士,尤其导师或司铎,至少应精通一种外语,俾便扩充研究领域,亦可翻译护教书籍。」(会宪125)所以修会不偏颇或执着于某一个领域的研究,但「培育精通中国文学及圣多玛斯学说之有圣德学者,以中国哲人之思想方式,把天主教之思想,正确地诠释出来,进而使中华儿女更易接受福音」。深入中国文化,了解民族之良风美俗,而加以维护及提升,使其更趋超性化,也是会士努力的方向。 结论 在刚恒毅枢机的思想里,若要归化一个民族,首先要归化的是其思想,这样在福传上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徒会的神恩是以中华文化向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传播福音,其最终的目标则是要达到「中国基督化、基督中国化」。为实现这神圣的使命,会士们投身研究中国文学、哲人的思想,创办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发展出版文化事业,此外,在牧灵福传的行列中也不缺席。 在梵二后的今日,我尝试在思索,向中华民族传福音是不是主徒会唯一的专利?每一位平信徒对自己的同胞是不是也有这一份使命?诚如梵二告诉我们:「每一位基督徒在领洗时,即领受了司祭、君王、先知的职务。因此,每位基督徒都有传福音的义务和使命。」 在主徒会迈入七十五周年之际,我祈愿天主降福「主徒神恩广传、中华得蒙救恩」。

聖體聖事為教會生活的中心




一﹑教宗的邀請﹕聖體年
兩千年大禧年時﹐教宗邀請我們瞻仰基督的聖容。為此﹐他特別宣佈聖體年﹐使我們瞻仰臨在聖體聖事內的耶穌。其實﹐聖體是一件光明的奧蹟。在這個光明中﹐我們可以更了解耶穌的奧蹟﹕「聖體聖事之所以屬光明奧蹟﹐首先是因為在每台彌撒中﹐亦即在聖言和聖體這兩張『餐桌』的結合中﹐聖道禮儀常先於感恩(聖祭)禮儀舉行」(論聖體年﹐12號)。聖道禮儀基於天主的聖言﹐而天主的聖言臨在聖體聖事內﹐因為天主的聖言﹐就是基督。這個光明﹐都由天主的話﹐特別是由基督的話而來的。所以﹐千萬不要把這兩張「餐桌」分開了﹗這樣﹐我們就可以回應教宗的邀請﹕聖體年「始終以瞻仰基督聖容為主題」(論聖體年﹐10號)。

二﹑耶穌的臨在
當耶穌說﹕「這是我的身體」的時侯﹐祂表現出祂自己的臨在。祂就把自己的預言﹕「我天天跟你們在一起」實現了。當我們相信耶穌在聖體聖事內的臨在時﹐我們完全靠耶穌說的話。看起來﹐是餅。事實上﹐是耶穌的身體。因為耶穌說﹕「這是我的身體」。我們現在要說明這句話怎麼給我們帶來光明。耶穌說﹕「天地將要過去﹐我的話總不會過去」﹐我們就知道﹐耶穌的權威﹐比創造者的還大。天主不是創造天地嗎﹖天地不是靠天主的話而存在嗎﹖耶穌怎麼說﹕「天地將要過去」呢﹖而且加一句說﹕「我的話呢﹐總不會過去」。就是說﹕耶穌的話比我們看得到的天地﹐比我們所感覺到的一切還可靠。我們願不願意相信耶穌的話﹐而且把耶穌的真理放在第一位﹖那麼﹐當我們認為祂所說的﹐比我們可以感覺到的﹐比我們可以衡量的﹐比我們可以自己判斷的還可靠時﹐那就是信德。沒有信德的話﹐我們怎樣把聖體放在生活的中心呢﹖ 我們基督徒生活具體化﹐完全靠我們的信仰。信仰是我們基督徒生活的最基本。

三﹑領聖體
面對聖體聖事時﹐要重視的是耶穌﹐也要重視耶穌的意向。祂建立聖體聖事﹐一定有祂的意向。祂的意向是什麼呢﹖就是住在我們內﹐作我們基督徒生活的中心。不要讓耶穌住在外面﹐要請祂進來。耶穌天天跟我們在一起﹐有祂的道理。祂來的目標﹐是要跟我們建立關係。我們不能不理祂。好像一個客人一樣。當一個客人快要來的時候﹐你得好好兒地準備他要住的地方。那麼﹐耶穌要住的地方﹐就是我們的靈魂。當我們領聖體時﹐耶穌就進入在我們心靈內。領聖體是具體的。當我們領聖體時﹐如果我們很相信耶穌的臨在﹐我們的基督徒生活就具體化了。如果不相信﹐我們領聖體不會結太豐富的果實。反而﹐如果我們很相信﹐耶穌會作我們一生的光明。

四﹑讓耶穌作主人
我們現在進一步說﹕耶穌不但要作我們靈魂的客人﹐祂也要作主人。為了說明這項道理﹐我們可以念福音的一部分。就是路10﹕三八﹐瑪爾大和瑪利亞的故事。有一天﹐耶穌去瑪爾大和瑪利亞的家裡吃飯。瑪爾大要好好兒地招待祂。可是﹐她很埋怨瑪利亞﹕當有客人在的時候﹐要準備地方﹐要準備飯等等。瑪爾大都這樣忙碌。瑪利亞呢﹐她一動也不動。她這樣的態度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比較一下吧。瑪爾大對待耶穌﹐像一個客人一樣。她就是要滋養祂。瑪利亞呢﹐她在耶穌的腳下﹐欣賞耶穌的臨在。換句話說﹕當耶穌跟瑪爾大在一起的時候﹐是耶穌坐在瑪爾大的桌子﹐祂作客人﹐而瑪爾大作主人。當耶穌跟瑪利亞在一起的時候﹐是瑪利亞坐在耶穌的桌子﹐而她讓耶穌作主人﹐她讓耶穌滋養她﹐她靜靜地聽從耶穌的話。聖體聖事的奧蹟是這樣的。我們朝拜聖體的時候﹐就是效法瑪利亞的態度﹐而讓耶穌﹐以祂很神秘的方法﹐滋養我們。耶穌說﹕「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分﹐是不能從她奪去的」。
讓耶穌作主人﹐是很具體的事。一個客人呢﹐你不會讓他進入任何地方。主人呢﹐你要給祂所有的鑰匙﹐讓祂管理所有的一切。我們的靈魂很複雜﹐有很多不同的層面。我們願不願意讓耶穌聖化我們所有的一切﹖

2008年3月1日 星期六

為聖召祈禱


親愛的青年朋友,主內平安!這是美國Episcopal Conference 製作的關於聖召的宣傳影片:捕人的漁夫 (Fishers ofMen),最近獲得了天主教傳播協會頒發的 Gabriel Award.影片拍攝得相當好,配樂也很棒,片長約18分鐘。相當鼓舞人心,也肯定神職人員對人靈的提昇與幫助。鼓勵大家有空就到以下的網址點閱:http://ccc.usccb.org/video/fishers_of_men1.wmv也懇請大家為教會的聖召努力祈禱,希望有更多人願意慷慨的答覆基督的召叫,為基督的羊群服務,做個愛主愛人的牧者,做個捕人的漁夫!主佑時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