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復活前夕守夜禮的意義

復活前夕守夜禮的意義
禮儀年的最高峰
聖週六守夜禮的舉行是基督受難奧跡與復活奧跡之間的關鍵:這神聖之夜的隆重慶典,一方面追念主的死亡,與聖週五密切的相關:一方面慶祝主的復活,已經是主日的開始。主日是三日慶典的第三日,也是五十天復活期的第一日。耶穌的死與復活不可分離,是一個救贖奧跡,一個整體的兩面。此守夜禮,同時是逾越節準備期的結束,是耶穌死亡奧跡的完成,也是對祂戰勝死亡而光榮復活的五十天慶祝期旳開始。因此在聖週六「復活宣報詞」中,稱這一夜是「神聖的一夜」,因為「它為我們驅逐邪惡,滌除罪過,使墮落者痛心悔改,給憂者帶來了喜樂」;又稱為「幸福的一夜」,因為「天上與人間又走上合一之路,天主與人類再和好如初。」


神聖守夜禮之母
守夜祈禱是教會古老的習慣,聖週六的守夜慶典幾乎確定是始自宗徒時代。猶太人早已有在逾越節前夕舉行逾越節晚餐的禮儀。耶穌與宗徒們的最後晚餐,也正是猶太人的逾越節晚餐(參閱路:二十二,7—13),這晚餐是逾越節慶典的中心。猶太人很早就重視這一夜,而舉行守夜禮。因為「這一夜是上主領他們出離埃及所守的一夜,也是以色列子民世世代代向上主常守的一夜」(出:十二,42)。基督徒的復活節是新的逾越節,但是基督徒的守夜,是因為在這一夜「耶穌基督摧毀了死亡的鎖鍊,凱旋地走出了陰府,真正的代罪羔羊為我們作了祭獻,祂的寶血保護閤家平安」(復活宣報詞)。
聖奧斯定稱此復活前夕之守夜為「一切神聖守夜禮之母」。一九七O年所出版的新禮彌撤經書論及此守夜禮說:「依據極古老的傳統,這一夜是為上主守夜而定」(出:十二,42)。福音(路:十二,35—37)也勸告我們要如同忠實的僕人,手持油燈,等待著主人的歸來,如此當祂歸來時,看到我們守夜不寐,將邀請我們與祂共餐。復活前夕這種古老的守夜禮是後來主日守夜以及其他守夜禮、包括聖誕節守夜禮的原始模式。此守夜禮比其他任何守夜禮更為重要。


光的慶節
光明是喜樂的象徵。復活期是教會喜樂洋溢的時期:因為人類因耶穌的死而復生得到了救贖。這種喜樂源自復活前夕之夜。
這一夜可以說是光的慶祝。慶祝的中心是一支以大型復活蠟燭來代表,每個教友手持一支小蠟燭,這小蠟燭是從大蠟燭之燭光取火點燃,象徵每個人的成義是由基督而來的。大蠟燭象徵基督。祂燃燒自已、照亮他人,在黑暗中照亮人應走的道路。聖奧斯定把此象徵基督的蠟燭比作在曠野裏領導以色列人的雲柱或火柱(出:十三,21):「上主白天在雲柱要給他們領路,夜間在火柱裏光照他們。」基督在我們塵世的生活中也好像此雲柱或火柱領導我們。最初這種迎光禮只是點燃燭光,以開始守夜禮。以後逐漸納入降福和祝聖蠟燭的禮節,以及在蠟燭上刻劃十字,希臘字的「開始」與「終結」,年代數月字,以及插乳香釘的禮節等。使人透過具體旳圖像、標記認識耶穌和祂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尤其是祂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所做的犧牲。這支復活蠟燭可以說象徵基督的身份、使節,以及祂完成的救贖工程。祂是「世界之光」,照耀整個人類,在黑暗的世界放射愛的光輝。


入門(教)慶節
古代望教友通常在聖週六守夜禮中接受洗禮,或稱入門聖事:透過洗禮,望教者進入主的奧跡中,也能領受其他聖事。入門的開始儀式,古代時是在聖週六早晨舉行,先有背誦信經禮(Redditio Symboli),然後行最後驅魔禮,繼行敷聖油禮:在東方教會中為全身敷油,在西方則只在肩膀與胸部。此後候洗者一天的時間等待著這神聖之夜的來臨,他們清楚知道將藉洗禮獲得重生。洗禮在最初幾個世紀通常是在授洗室(小型的聖堂)舉行。在裏面有聖洗池,候洗者要脫衣進入水池受洗,然後出來,穿上白衣。這時他們好似新生的嬰孩,純潔無玷。聖奧斯定稱他們為「才誕生旳嬰兒,在基督內的孩童,教會的子女…...」。這種入教儀式,也可以說是起死回生的儀式,是在夜間舉行,基督是在夜間復活,因此候洗者在夜間與基督一起復活是很適當的。聖週六的守夜禮正是候洗者與基督同死同生的好時機,是候洗者的入門慶節。時至今日,教會仍然希望洗禮(至少主要部分)在聖週六守夜時舉行。


復活節前夕守夜禮的起源
聖週六由於是耶穌安葬於墳墓中的日子,初期教會並沒有特別的禮儀。這一天的思想集中於基督的死與安葬,因此應是一個哀慟與守齋的日子。重要的禮儀是夜間旳祈禱聚會,以感恩祭為其高峰與結束。
因此,古代慶祝復活節的主要成份有守齎、祈禱聚會、誦讀新舊約聖經、感恩祭、愛旳聚餐。其主要禮儀特點是在夜間舉行,因此,從古代傳下來的復活節禮儀均帶有夜晚舉行的特色。

洗禮的舉行
教會很早就注意到聖洗聖事與逾越奧跡的密切關係。聖保祿曾經教導(羅:六,1—5),一個人受洗是與基督同死、同被埋葬,並與復活的基督分享新生命。因此古代教會喜歡在主日給人授洗。第四世紀初(三一三年),教會獲得了和平,皈依基督者甚多,復活前夕成為一年中最隆重的授洗之夜。當時的四旬期與所謂「望教期」(Catechumenate)相配合,到復活前夕結束望教期,而給望教者授洗。這時期是為準備成人入教之要理講授以及「釋奧」要理講授的黃金時代。聖安博、耶路撒冷聖啟祿、金口聖若望、聖德奧道、聖奧斯定等給我們留下了不少此類的要理。就是在此時期形成了守夜時的授洗儀式,以及復活節八日慶期的禮節和經文:到聖洗池的遊行禮、祝聖付洗用水的經文、候洗者脫衣、三次浸入水中與三次表明信仰、敷聖油(Chrisma)、穿上白衣,然後由主教行堅振,之後回到大教堂,舉行感恩祭,新教友首次與其他教友參與逾越聖筵。
從第六世紀開始,在羅馬成人洗禮已變得少見(大多數人民已成為教友),嬰兒洗禮逐漸成為普遍旳習慣。然而嬰兒洗禮通常獨立舉行,從第十世紀始,一個普通旳規定;嬰兒出生後應盡快受洗。因此復活前夕,通常不再有洗禮的舉行。但是守夜禮中,一直保留祝聖水的禮節,八日慶期中提及新教友的經文也未曾有所改變。在東方教會中,自從第十一世紀始,復活節的禮儀就失去了入門聖事的特點。


復活蠟燭點燃禮
古代耶路撒冷及羅馬教友家庭中夜晚原有點燈,迎接光的習慣,聖業樂(熱羅尼莫)曾寫信給萊達,勸她「點上燈奉獻晚祭」,點燈時要說:「基督之光」,其餘的人答:「感謝天主」。教友把這種晚間之光視為基督「世界之光」的象徵。教友每天晚上,尤其在與親友開始晚筵時,舉行這種迎光禮。此迎光禮由家庭進入到教會禮儀中,尤其聖週六守夜禮儀中艾特利亞聖地遊記(第四世紀)中紀載,當時在主復活教堂中守夜禮或晚禱前均有燭光禮:點燃並降福蠟燭與燈,燭火是取自聖墳旁邊的常明燈。象徵光的來源是基督。
在東方教會中,第五世紀的一本「聖經選讀」曾提到這源自耶路撤冷的古老儀式;先點燃蠟燭,然後開始復活節守夜禮。之後西方教會也逐漸採用了這種儀式,而加入一些新的成份。最初為復活守夜備有兩支大蠟燭,置於聖洗池或祭台旁。聖週星期四,教堂中所有燈裏的油要倒入三個大型的掛燈中,懸在一隱密的地方點燃,直到守夜禮時。兩支大復活蠟燭即是由此燈取火點燃。今日在新禮中仍保存的一支大型復活蠟燭祝聖儀式源自高盧(今法國)一帶的禮節。直到一千年時,祝聖禮節只是簡單地劃十字聖號。到十一~十二世紀才引進了其他禮節:插入五個乳香釘、祝福經文、年代的數字等。
在第四世紀時已有在復活蠟前唱「蠟燭讚」的習慣。古代傳統認此首讚美詩為聖奧斯定所寫,但依學者意見,此詩可能源自米蘭的禮儀,或許是聖安博旳作品,也有學者以為此詩亦源自高盧禮儀。這首讚美詩、這支蠟燭以及祝聖儀式,以詩詞及具體的方式紿教友們揭示復活節的主要神學意義。


降福新火及燭火遊行
第十二世紀以前的羅馬禮儀中,並無降福人的禮節。但西歐一帶第八世紀時已有此習慣。最初教會只把此儀式作為一種聖儀(Sacramentalium),以取代當時教外人在春天點火敬神,以求豐收的習慣。擊石取火也是古老的習慣。第十世紀時西歐已有很多地方開始舉行降福新火的禮節。最初不但在聖週六晚間,而且聖週四、五也降福火,是為了得到一些亮光以進行晚間的禮儀,因為當時已有在聖週四晚上熄滅所有燈光的習慣。
十二世紀的羅馬教宗專用禮書才首次編入聖週六降福火的經文,以及「基督之光」(復活蠟燭)的遊行。在第十三世紀時,或許受耶路撒冷禮儀的影響,羅馬教會又引進了三叉蠟旳禮節:這蠟燭首先由降福過的新火點燃,然後再以三叉蠟旳火點燃復活蠟。此禮在一九五一年聖週禮儀改革時被刪除。新禮是由降福的新火直接取火點燃復活蠟。



復活前夕守夜禮的儀式
聖週六守夜慶典置於復活三日慶典的中心。在復活前夕,教會守夜不眠,等待著基督的復活,並以聖事來慶祝。此前夕的全部慶祝儀式應在夜間舉行,始自黃昏後,結束在天明前。復活前夕的守夜禮本質上就是夜間的慶祝。大多數的團體在天亮之前的時間舉行。守夜禮分四個主要部分;燭光禮,聖道禮,洗禮,聖祭禮。


燭光禮—守夜禮的開始
祝聖新火與復活蠟燭
民眾聚集在聖堂外,圍繞著一堆木柴火,主禮與輔禮者身著白色禮服來到火堆或火盆前,向大冢致候,並簡短地介紹此夜晚的禮儀。然後就祝聖新火,並求天主在我們心靈上燃起嚮慕天鄉之情、分享永恒之光。舊禮以擊石取火來燃起新火,中世紀時認為此火象徵基督。火具有溫暖、光照、潔淨以及破壞等自然的能力。以象徵的方式也可應用到基督身上,祂是「世界之光」,祂旳使命是來「把火投在地上」。
然後祝聖復活蠟燭,主禮在此蠟燭上刻劃十字,希臘字阿而法(第一字母)及奧梅加(最後字母),本年度的數字。刻劃之後,主禮又將五枚乳香釘,依十字形式插入聖蠟中。行此禮時所唸的經文指出其主要意義:「基督過去和現在,元始和終結,阿而法和奧梅加,時間屬於祂,世代也屬於祂,願光榮和權力都歸於祂,直到永遠。阿們。」插五枚乳香釘時唸:「願我們的主基督,因祂神聖的光榮的五傷,助祐我們、保護我們。阿們。」因此,這復活蠟燭實際象徵基督,祂是人而天主的救主,為救人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最後,主禮以祝聖的新火點燃復活蠟燭,並且同時說:「願光榮復活的基督以祂的真光驅散我們心靈的黑暗。」這點燃的大蠟燭象徵死而復活進入光榮中的基督。祂犧牲了自己,卻為世人帶來了光明。


燭光遊行
點燃復活蠟燭後,執事(如無執事,主禮)高舉蠟燭,高唱;「基督的光」,大家答唱:「感謝天主。」然後,大家在手持大蠟燭的執事領導下依次進入燈光全熄的聖堂。到聖堂內近門口處,執事高舉聖蠟再唱:「基督的光」,大家答:「感謝天主。」此時由復活蠟燭取火點燃每人手中的小蠟燭,一齊進入聖堂,走向祭台。執事到達祭台前,面向教友,第三次高唱:「基督的光」,大家做同樣答覆後,開亮聖堂內所有的燈,全堂大放光明。這是一個很美的燭光遊行禮。
這種遊行使我們想起以色列人在曠野中如何在火柱的引導下前進,邁向自由:也讓我們知道,我們在塵世的生活,須要跟隨基督「世界之光」向著永生邁進,才不致誤入歧途,就如耶穌親自所說的:「我是世界之光,凡是跟隨我的人,不會在黑暗中行走」(若;八,2 ),「我身為光明,來到世界上,使凡信我的,不留在黑暗中」(若:十二,46)。


復活宣報
執事將復活蠟燭置於燭台上,此燭台宜放在讀經台旁或祭台旁。它象徵基督臨住於我們的聚會中,然後執事在讀經台唱「復活宣報詞」:無論就內容或音樂來說,這是一首很優美的讚美詩,讚美天主的仁慈偉大,同時也是一篇向天主奉獻蠟燭的經文,以及對耶穌復活之喜訊的宣報。執事唱「復活宣報詞」時,大家均手持點著的小蠟燭,站立聆聽,象徵我們信友都是(藉洗禮)因耶穌死而復生的人,分享了祂復活的光輝。
復活蠟燭在整個復活期間將留置在祭台或讀經台旁,以後則放在聖洗池旁。這說明耶穌死而復活的奧跡興聖洗的密切關係。


聖道禮儀
這一夜禮儀中的讀經是全年禮儀中最長的。因為,一如讀經七後的禱詞所說,天主願意「以舊約和新約的訓言教導我們如何慶祝逾越奧跡。」
每篇舊約讀經後都有一篇答唱詠(聖詠或聖歌),這是我們聆聽聖經後所做的回應,表達我們的讚頌、感謝、祈求。然後以主禮的禱詞作結束。
舊約讀經後,念完結束禱詞,點燃祭台上蠟燭,主禮領唱「光榮頌」,同時可搖鈴或打鐘,表示復活的喜悅。
「光榮頌」是基督徒最好的逾越節歌詠。有很長的時期這首詩歌在西方教會中,只保留在這至聖之夜吟唱。這是一首表達喜悅與讚頌天主的詩歌,也特別表達我們對基督的信仰和祈求。
「光榮頌」唱完後,主禮唸本夜彌撤的「集禱經」,此經文指出守夜慶典的兩層主要意義:一方面,天主透過禮儀,以復活之基督的光輝真實地照亮了這至聖之夜,另一方面,我們藉此慶典洗心革面,成為天主的好兒女。
書信讀完後,全體起立,主禮領唱「阿肋路亞」,全體重唱一次。這是在度過四旬期之後第一次歡唱此「歡呼詞」。舊禮中,主禮要連唱三次,並且一次此一次聲調提高,以表示隆重。全體也重唱三次。依照默示錄(十九,1—6)所述,「阿肋路亞」是天上歡樂的凱歌,今夜基督徒用它來歡呼基督的勝利,祂戰勝了死亡、戰勝了魔鬼。


聖洗禮儀
降福付洗用水
講道後,進行聖洗禮儀。主禮到聖洗池旁(此池應位於大家可以看到的地方)。或到置於祭台間的水缸前(如無聖洗池)。如有領洗者,此時與代父母被召前來,由主禮介紹給大家。然後唱「諸聖禱文」,如果無人領洗,可省略禱文。唱完禱文後則進行降福付洗用水。降福經文取自古代禮書,但稍加修訂,以便舊約與新約中洗禮的預像更為顯著。在呼求聖神藉基督施神能充滿泉水時,主禮可將復活蠟放入水中,象徵聖神力量的降臨,也象徵領洗者藉著水與基督同死同生。


洗禮
降福水後,依常規進行洗禮,由棄絕魔鬼開始:如領洗者為成人,付洗後,也立刻給他付堅振。成人洗禮興嬰兒洗禮應分別施行,因為禮規不盡相同。
如果無人領洗,也不降福聖洗池,則只降福水,以供灑聖水之用。
付洗或降福水之後,自從一九五一年始,在此處主禮領導眾教友重發聖洗誓願,即棄絕魔鬼及明認信仰的誓言。然後,主禮向教友灑聖水,這是為使教友追念他們受洗的恩惠。主日彌撒前向教友灑聖水也有同樣的意義。
資料來源:http://www.catholic.org.tw/hnjesus/subjects/easter/eves.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