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時由本堂神父委任為本堂青年牧靈的主要負責人。由於工作的需要,也開始召見相關組織的代表,為的就是多瞭解不同組織在堂區的運作與其架構等情況。
我對與會的相關人士保持著開放的態度,主要原因是為了聆聽相關組織的聲音。不同的語言組織代表在與我會談時都提了很多不同的高見,其中最引我注意及關心的事情就是語言的障礙。所謂語言障礙指的就是堂區內中英文青年組織之間的交流與共融方式。
有者認為中文組的青年應配合英文組的訓練課程或計畫,為的就是確保堂區的合一性。然而中文組青年代表的反應則是基於語言不通的緣故,加上文化與思維的相異,因此無法進行相互之間的共融,當然更不用說聚在一起參與培訓課程。我聽取了各代表的意見後,心裡開始想著聖保祿的傳教精神,琢磨著聖保祿如何成為外邦人的傳教士。
聖保祿的傳教精神之所以如此令人敬仰是有原因的。我認為聖人本身首先是對信仰的完全委身的精神,影響了他往後的生命改變;這一點可以從之前的他(皈依主之前)那迫害初期教會的精神領袖,同時也完全贊同以石頭砸死聖斯德望的掃祿,在皈依耶穌之後的生活與態度的完全改變明顯區分出信仰委身的重要性。聖人不但相信耶穌復活了,主要原因是他的相信(信德)與此同時促使他完全的開放,也很自願為他所信仰的耶穌基督毫無保留地奉獻。因此,聖人到任何地方傳教時都願意學習當地的語言,為的就是傳福音。
觀看現代教會的發展與初期教會時代的萌芽發展,教會確實在基督的感召下,透過歷代基督在世代表(教宗),不斷擴展了教會福傳的使命。目前而言,世界各個地方都建立了所謂的「地方教會」,既按地方的文化適應方式去接觸福音,去認識耶穌基督。再說,地方教會的建立也在社會架構的直接影響下,形成了不同的單位,而這些單位是為信仰生活而形成的,不過卻在大公教會內成長。
自從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大公教會為迎合不同文化與語言的不同,因而開放了官方用語,按地方教會的語言翻譯了許多教會禮儀的內容,讓各地方教會因而不但聽到教會的聲音,同時也聽懂教會所發出的真正內涵。
再次回到聖保祿的傳教精神。教會的共融首先建立於個人對信仰的認同與委身,就如同聖保祿一樣相信了復活的耶穌,因而生命有了改變,同時在實際信仰生活內,活出一位名符其實的基督徒生活。其二,聖保祿之所以能夠在外邦取得外邦宗徒的頭銜自然有其理由,那就是聖保祿尊重了地方的文化,而且學習了當地的文化,以當地的語言做生命的交流,因此贏得了彼此之間的信任與開放的交流。
撰文/王安當神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